新闻动态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详细内容
“中国制造”的转型升级之路离不开自主创新
点击次数:3032 更新时间:2016-04-01
 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,过去单纯依靠投资驱动的路线已经失灵,中国意在将更多的资源投入于创新驱动。开启“中国制造”的转型升级之路。
  
  2015年,中央提出的“五大发展理念”排在*位的就是“创新”。也是这一年,李克强明确提出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。一年多来,中国采取多项举措,推进创新驱动型增长。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,用市场也换不来。*的途径就是自主创新。
  
  所幸的是,国家已经确立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,“十三五规划”提到的未来5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,大部分为科技创新项目。这些项目基本涵盖了战略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。而且低端制造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,竞争不过东南亚等国家;制造业,尽管发展很快,可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。现在中国的工业处于中间地带,受到两头挤压。在进行制造业全面升级的过程中,德国工业4.0是一个样板。然而在谋划工业4.0的时候,要全力打造工业3.0,同时,还要弥补工业2.0的欠账,这就是中国工业制造业的现实。
  
  显然,中国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“两个一百年”、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”等,靠现有的低端制造业很难实现。2015年,中国制订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—“中国制造2025”,明确提出“智能化”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,zui终意图是通过在创新、“智”造等多方面的转变,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。
  
  自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“互联网+”以来,这一战略已经深刻影响了中国诸多行业。业界人士认为,在互联网发展的某些方面,中国可能已经超过了美国,但在与工业、制造业的结合方面,还需要参考美国、德国的经验。不过信息网络中国用得很好,目前互联网成功运用在了业上,如果与工业结合,一定会大大提升中国的工业化水平。
  
  供给侧改革发力
  
  在制造出品牌好,品质好,价格好的三好产品的方面,政府和企业都应该有更多的担当。对企业来说,则要在产品、服务升级上承担起更大的责任。扩大内需的重要一环就是要提升产品质量,拿出更多、高价值的产品。
  
  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正在对中国制造业进行新一轮的提质增效,从供给与生产的角度入手,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,从“中国制造”迈向“中国智造”。中国制造需要提供更的产品,所以要去产能,要体制升级,一旦升级换代,我们国家的竞争力会上一个大台阶。
  
  现在市场、消费者的需求,已经从对实物的简单需求转向对品质、品牌的体验需求,这就要求生产企业要转向,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,提高品质、塑造品牌,落后的产能该退出就得退出。去产能重点是依托供给侧改革,通过技术改造来实现转型升级。
  
  过去我们一直讲‘求’,现在讲‘供给’。首先是一种质量的稳定、提升,说到底就是需要一个有质量的供给侧。如果我们的制造业能实现有效供给,把13亿人规模的消费者留在国内,那么发展潜力将是巨大的。要实现供给,zui要紧的就是全面实现信息化、自动化和智能化。
  
  中国制造的有效途径是抓住工业化和信息化,以节能、减排、降碳和中国制造2025为切入点,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,更新换代。
  
  发扬“工匠精神”
  
  虽然中国是制造业大国,但是洋货却在中国受到普遍青睐。因为粗制滥造的不仅是制造者,消费者也满足于此。因为我们的工业化水平太低,别人300年走完的路,我们改革开放30年就想全部走完,所以会带来这些问题。
  
  从注重数量转变为注重质量,已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目标。李克强在论述“十三五”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时强调要“加快建设质量强国、制造强国”,他还用“工匠精神”鼓励企业“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”。这样的提法深得民营企业家之心。如果说生产制造和出口是外家功夫,那么现在我们就到了增强内力、内功的时候。我们得塑造拿得出手、叫得响亮的品牌,用产业升级转型来推动增长。工匠精神是工业化阶段培养出来的,工业化阶段zui讲究质量和程序。西方工业化是一轮一轮改造上来的,并非一蹴而就,我们也要走同样的路。用5-10年的时间,一轮一轮改造,中国的工业化一定是世界水平。”

分享到:

加入收藏 | 返回列表 | 返回顶部
苏州汉威德精密机电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备:苏ICP备15027237号-2GoogleSitemap
电话
136 1162 1069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机床商务网

推荐收藏该企业网站